logo
 

学术交流

 

研究生处“学术讲堂”系列讲座本着“开拓学术视野、培养学术素养,提高学术能力”的原则,已成功举办了七期,为我校硕士研究生打造了学习交流的广阔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20年7月22日下午1:30,学术讲堂第八期通过腾讯会议+腾讯直播的形式如期举行,我们邀请到北京教育学院学校体育研究中心主任孙科教授做题为“作为研究方法的体育口述史”的专题讲座。我校部分硕士生导师和367名硕士研究生通过腾讯平台参与了此次讲座。

 

 

孙科,北京体育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南京体育学院硕士生导师,北京教育学院学校体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华文化促进会体育文化与产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副主任,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先后工作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清华大学、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兼任中国体育史分会委员、创新驱动教育科技研究院授课专家、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特聘教授、《体育学研究》特约编辑、中国科学院大学排球协会主教练。

研究方向为中国足球改革与文化、体育口述史 。

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10项,省部级课题7项。2017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足球振兴的文化策略研究》,成为体育界主持重点课题最年轻的学者;先后在《体育科学》《体育学研究》《体育与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等CSSCI及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6篇。参与获得“第六届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技奖”三等奖、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青年优秀论文奖”。

 

 

孙科教授从口述史的定义谈起,回顾了中国口述史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中国体育口述史的源起与发展。孙教授通过阐述主流学界对口述史的定性、口述史的广度与深度、口述史的主要功能和口述史主流学界的共识巧妙的引出了口述史与体育的源起、定义、特性、方法、区别和态势。

孙教授指出,口述史具有强烈的史学属性,它兴起的背景是新史学产生的,更强调以“人”为本,与冰冷的文字史料相比,口述史的感情色彩较为浓厚。从历史学界形成的观点看,口述史很难从学科或者方法属性上找到其源起。

在对体育口述史的理解上,孙教授认为体育口述史是与运动行为有关系,围绕体育运动这一主线,聚焦运动场内外的“人”,衍生出一系列历史事实或生活训练的记录,是体育口述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体育口述史的特征所在。

 

 

孙教授指出,从口述史的定义看方法和研究过程,需注意四方面问题:第一,体育口述史的写作,要衡量访谈内容成为“史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第二,体育口述史的写作,不仅是学术之争,更是资源之争,要尽可能的挖掘不同人物的关系;第三,体育口述史不能脱离史学的研究方法,不能只顾讲述而扭曲、否定体育史实;第四,体育口述史不等同于体育访谈录、回忆录、传记,其内容要忠于受访者的讲述,不能随意拔高、修改和总结。

最后,孙教授结合多年的访谈和对话录的撰写经验给我们分享了进行学术对话的五个成功经验:访谈者对所谈话题要有体认,这样才会有很好的问题切入能力;要有强有力的学术观点作为支撑,需要采访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鲜明的学术观点,否则很难形成良好的话语互动;要有本领域顶尖级的专家参与,双方、多方的观点要形成碰撞;著述人要具备高水平的引导、记录能力,尤其是文本的最终体现,体现出写作者高度的提炼、总结能力;访谈过程要具备“现场感”。

孙科教授凭借其渊博的学识、睿智的语言、丰富的案例为我们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为我校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开启了新思路、新方法、新视野。

研究生处(学科建设办公室)

2020年7月24日


新闻作者:伊妍 责任编辑:王超 新闻日期:2020年07月24日 07:29 点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